
上周四,長三角“強市”時代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會上有學者提到“江蘇推動省內全域一體化”。從公開信息看,浙蘇兩省今年都在強調要加快推進“省域一體化”。 省域一體化有助于資源要素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更優配置,有助于省內各市縣避免重復建設、節約有限資源,有助于各市縣互補短板提升整體發展水平,有助于實現全省更均質化高水平發展。 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浙蘇兩省不約而同提出省域內一體化,背后有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浙蘇兩省幾乎同時提出了新思路 記者從長三角“強市”時代論壇上獲悉,今年7月,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專門討論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會上鮮明地提出了“六個一體化”,并首次提到“省內全域一體化”。 記者注意到,浙蘇兩省今年都在推進“省域一體化”。 今年6月,在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講話中指出,要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框架下加速省域一體化,推進杭紹、杭嘉、甬紹、甬舟、嘉湖一體化。 相較于浙江,江蘇的城市群形成得更早一些,早期的寧鎮揚、蘇錫常等城市群因地理空間上相距較近、城市化水平較高,省內城市間的一體化起步較早。 近年來,浙江先后推動杭甬一體化發展、嘉湖一體化發展等設想付諸實施。特別是今年以來,杭州、嘉興、湖州、紹興等城市兩兩互訪,簽下覆蓋諸多領域的合作協議。在杭州都市區內逐步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共識,實現了公交、醫保等方面的互聯互通。 江蘇媒體引用當地學者的觀點認為,“要重視長三角地區內,尤其是各個省市自身內部一體化的發展。假設市與市、縣跟縣之間不能達成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絕對是不完整的。”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關鍵在于打破行政壁壘,省際壁壘此前固然是有的,但省內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壁壘此前也在不同程度存在。浙江一位專家不客氣地說:“省內一體化都做不到、做不好,怎么實現長三角一體化?” 浙蘇兩省都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堅決執行者,在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的同時,兩省都在推進省域一體化。顯然,浙蘇此舉將對長三角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產生積極效應。 實現高水平均質化發展 
長三角是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群,占全國10%的人口,創造了近20%的GDP、25%的進出口總額和34%的貨物吞吐量,同時占全國26%的科研經費投入。 但也不可否認,長三角41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對于同處長三角的浙蘇兩省來說,推進省域內實現高水平均質化發展,是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題中之義。 另一方面,在全面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問題上,各個城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也并沒有實現完全同步。 “從南京往下游看長江上沒有一條鐵路通道。”一位專家在長三角“強市”時代論壇上指出,假如要坐火車從南通到上海還得繞道南京,這樣的布局不合理。這位專家指出,全方位接軌上海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當然,隨著滬通鐵路建設的推進,“從南京往下游看長江上沒有一條鐵路通道”的歷史將被改寫。在不少人看來,南通到上海鐵路通道的打通對于江蘇全省域接軌大上海無疑是一件大事。 浙江也提出,更加注重“陸海空”聯動、全省域全方位接軌上海,全省各地要不分空間遠近,發揮同城效應,跨越空間界限,開辟接軌上海新路子,書寫高鐵時代、信息時代特別是5G時代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新篇章。 善借上海優勢,融入發展大趨勢,通過省域一體化更好實現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對于浙蘇兩省加快發展地區來說,是巨大的利好。 “全國百強縣長三角占了將近一半,區域發展水平很高。”浙商研究會名譽會長曹大立認為,浙蘇兩省提出省域一體化,可以進一步提升高質量、高水平的均質化程度。 探索出一體化發展新路子 
10月19日,在首屆三門灣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寧波寧海、象山和臺州三門兩市三縣簽署了政務服務三地通辦協議,公安戶籍管理、社保醫保服務、企業商事登記等領域共100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了跨區域一體化通辦。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三門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林方钘介紹,首批48項企業辦事事項和52項個人辦事事項實現線上“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可辦”。 跨區域一體化通辦,可以說三門灣區域并不是第一個,但仍然受到了各界的重視,因為這是探索省域一體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更早一些時候,上海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長三角的九個城市(區)就已經在探索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 2018年9月28日,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正式推出試點。“想不到這么快,真的是太方便了!”上海撰猛貿易商行成了受益者,直接在嘉興南湖辦事窗口就收到了上海松江簽發的營業執照。 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加速省域一體化成為擺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省域一體化有助于實現內部更優化,以省域的一體化促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可以說,浙蘇兩省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和“省域一體化”,兩個都不能少。 |